近期媒體報道了多起校園欺凌事件,甚至有學生因校園暴力死傷。4月18日,《中國教育發(fā)展報告(2017)》藍皮書稱,北京的初中小學是欺凌的高發(fā)地,大約一成學生幾乎每天都遭受身體和語言的欺凌。
該調研實施于2016年11月,采取分層整群抽樣的方式,共抽取了北京市12所學校(小學、初中、高中各4所),得到有效問卷1003份。
調研結果顯示,在北京的中小學,有6.1%、11.6%的學生幾乎每天都遭受身體欺凌、語言欺凌;18.6%的學生有被同學聯(lián)合起來孤立的經歷,有2.7%的學生幾乎每天都在經歷這種關系欺凌。
北京的初中小學是欺凌的高發(fā)地,學生幾乎每天都遭受身體欺凌、語言欺凌、關系欺凌(被同學聯(lián)合起來孤立)的機率相比高中更高,分別為7.5%、13.3%、3.5%。
作為家長,首先你應該清楚何為校園欺凌:
校園欺凌(School bullying),主要發(fā)生在學生之間。欺凌研究的先驅者、挪威學者Dan Olweus將「欺凌」定義為:使一個人反覆地暴露在一個人或更多他人的負面行為之中;欺凌行為有三個顯著因素——長期、惡意、關系不平等。該調研將校園欺凌類型分為「身體欺凌(故意沖撞)」、「語言欺凌(難聽綽號)」和「關系欺凌(聯(lián)合孤立)」。
哪些學生更易遭校園欺凌:
該調查結果顯示,小學生和初中生比高中生遭遇更高頻率的欺凌;男生比女生更多遭遇校園欺凌;普通學校比優(yōu)質學校學生更多遭遇校園欺凌;外地學生比北京本地學生更多遭遇欺凌;家庭經濟水平較低的兒童更多遭遇欺凌,但主要體現(xiàn)在關系欺凌(聯(lián)合孤立)上。
根治校園欺凌,要標本兼治,政府、學校、社會、家庭形成合力,多方面出“硬招”:
校園是外部社會的縮影,也是成人世界的映射,更是教育環(huán)境的直接反映。應對校園欺凌應是一項長期的系統(tǒng)工程,需要學校與家庭、社會共同努力,真正做到“零容忍”。要標本兼治,就不能只靠一時的“突擊式運動”。
《移民的理由》中有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:我寧愿把他送到英國去。我也不指望他能上牛津、劍橋,我就是希望他能回到我小時候那樣子——上下學自己去,走幾條馬路就到學校,遇見陌生人也不害怕,不用家長去接,路上沒那么多汽車,汽車知道避讓行人,不用給老師送禮拍馬屁,就這么簡單。 簡單幾句話,已經勾勒出國外的教育、交通、治安和人際交往。
如今,為了給孩子提供穩(wěn)定、良好的成長空間,不少家庭選擇了移民。而眾多家庭因看重歐洲的教育質量以及相關福利,從而選擇移民歐洲。如塞浦路斯教育:持塞護照,子女可直接在任一歐盟成員國就讀;葡萄牙教育:子女獲國籍后可享歐盟國學生待遇;希臘教育:入學條件寬松,享美英名校教育資源;西班牙教育:子女享世界一流教育。更重要的是,這些國家可以一人申請,三代移民,滿足了中國人三代同堂,共享天倫的美好愿望,上有老,下有小,老幼皆有所依。
再次提醒:父母不要只做一個身處事外的“飼養(yǎng)員”,而更應該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領者,教育孩子不能等,不要等到事情發(fā)生的時候才行動,那就為時已晚。更多移民資訊請撥打:400-138-2929。
投資有風險,以上信息供參考。
五城聯(lián)動!美國新財年快速綠卡項目全國巡回首發(fā)會
2024.10.27
2024.9.30
2024.9.29